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明确以及绿色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储能产业的核心部件之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上半年,全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到了110GWh,同比增长高达60%。其中,动力锂电池市场规模达到了58GWh,同比累计增长173.6%;储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15GWh,同比增长260%。
锂离子电池企业纷纷扩充产能,国内主流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产能规划已经超过1000GWh。而我国锂离子电池制造人才相对不足。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12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103万人。
12月27日,在佛山即将召开的“中国电池工程师年会暨电池产业链技术精英交流会”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指导,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起草的《锂离子电池人力资源报告》将正式发布。
该报告为首部从政策梳理、行业发展、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系统分析锂离子电池人力资源情况的行业报告。,旨在为制造企业提供人才发展及员工职业培训建议、为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的方向。
据了解,报告通过整理产业与职业教育政策、锂离子电池及相关产业发展趋势、锂离子电池人才构成、分布、平均薪资情况等内容。从政策要求、地区发展、产能扩增、企业需求等角度,分析锂离子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情况与问题。
《报告》分析,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面临基础岗位需求难以满足的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纷纷计划产能扩张,对基础的技术及制造岗位需求较多。而现有的人才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相背离,导致基础岗位人才较为稀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锂离子制造涉及材料、化学、智能制造、工艺等多个跨领域专业,具有技术变革较快,企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等特点;需要基础岗位人员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导致岗位需求难以满足。
《报告》建议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与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联合建立职业培训体系。企业参与职业标准修订一方面可以推动形成行业共识,逐步实现职业评定的互认;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可以根据职业标准要求,有针对性的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良好的人才梯队,形成技术人才优势。
在人才培训方面,建议企业与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多种方式联合培养人才将有助于提升从业人才的技术能力。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有较多的技术、教学、研究等优质资源。有能力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企业通过合作能够稳定、持续地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满足自身的人才需求,在未来行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占据人才“制高点”。
据悉,《锂离子电池人力资源报告》的起草,得到了多个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共同推进锂离子电池高质量人才的事业发展。
《报告》更多内容将于12月27日全面发布,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