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太阳能产品转换效率较多晶来得高,但价格也高,因此在市场上一直居于相对劣势。然而,在龙头厂商带领扩张产能、压低单价的趋势下,单、多晶产品之争在2016年有白热化现象,2017年的还会如何发展?所有人都在看。
中国大陆太阳能业者的光伏市场部针对单、多晶产品的竞争提出系列分析,本文将回顾2016年的单、多晶之争,并展望2017年的可能发展。(内文币值均为人民币)
2016年是单多晶路线竞争加剧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单晶路线采取积极的价格跟随策略,促使中国大陆单晶市场份额实质性攀升。整个单晶路线的推广,顺序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电站投资端的单晶需求不断增长;
电池制造端的产线不断由多晶转向单晶。
单晶硅片主流企业开始积极扩产;
主流电池组件厂商开始谋划布局上游单晶硅片产能;
随着2016年底,天合、通威与隆基股份5GW单晶合资项目落地,加上之前协鑫、晶科单晶硅片项目上马,下游一线厂商布局上游单晶硅片产能的行为,正式宣告单晶作为主流产品趋势的确立。而且随着2017年下半年大量单晶产能的释放,未来产业格局将快速发生剧烈的变革。
单晶进取的底气——半年报中隐藏的资讯
单晶高效,但以往确有着价格较高的诟病。
在2016年5月的SNEC展会上,隆基股份喊出了跟随多晶硅片0.6元价差的承诺,并基本执行了这样的价格策略,如愿以偿推动了单晶市场份额的提升。下图是这一年单多晶硅片的价格走势。
但这一价格策略是低价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还是有成本竞争力的支撑呢?
众说纷纭,但其实答案早已给出。
2016年半年报,各大机构媒体都进行解读,但关键的资讯是——单晶硅片每片成本已经低于多晶硅片。
是的,大部分人可能还以为单晶硅片成本高,或者最多在每瓦成本上做到与多晶一致。实际上每片的成本单晶硅片已经更低了,这让作者也大吃一惊。让我们对比单、多晶龙头──协鑫和隆基的半年报数据,看看单晶的成本竞争力有多可怕。
协鑫的半年报数据(以下资料节选自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2016年上半年硅片平均不含税售价为人民币1.224元/瓦,2016年上半年光伏材料业务毛利润率31.8%,单片成本:3.7=1.224*4.45*(1-31.8%)。
隆基的半年报数据,2016年上半年单晶硅片产量6.67亿片、2016年上半年硅片业务营业成本22.06亿元、单片成本:22.06/6.67=3.3元。
相比可知,隆基的单晶硅片成本比协鑫多晶硅片低了0.4元。
此外,协鑫硅料是自供,隆基硅料为向外采购,而2016上半年的硅料平均售价约为125元,属于高价;如此一来,隆基的成本控制相当有效。而若硅料价格降低,隆基的单晶成本优势将更加突出──假设硅料价格降到105元,隆基单晶成本还会再降低约0.3元。
而且105元的价格并非不可能。考虑到多晶硅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硅料价格可望回稳到105元上下。届时,隆基的单晶硅片成本将比协鑫要低0.7元。
如此的价差也这正是隆基、中环仍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继续投资扩产的原因。隆基已投资近百亿,预计在2018年将产能做到22GW以上;中环也砸下60多亿元扩产,2018年的产能预计将提高到12GW以上。
晶科原本就有单晶硅片的产能和技术,因此自行投资建设了3GW单晶硅片产能;晶澳最近也公告了单晶炉的采购订单。天合由于没有单晶硅片的生产经验,采取财务投资绑定上游产能的方式,坚持自己下游厂商的定位。阿特斯是目前中国国内四大组件厂商中唯一尚未行动者,但据说已经在考虑布局单晶产能。
总结
单晶进取的底气,是其坚实的成本竞争力。在单片成本至少低0.4元的实力下,其价格跟随策略的执行能力不容怀疑。在这样强大的成本实力下,单晶作为主流产品的趋势正式确立,且2017年的市场格局将出现更大的变动。
第二篇分析,将解读单多晶硅片的合理价差到底是多少,以及当前价差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