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年20GW目标的政策蓝图下,台湾太阳能产业以及PV Taiwan 2016展会的气氛较过去几年更加活跃。在10月11日的展前记者会上,台湾龙头业者均表示,新的政策将成为市场与产业转变的关键,而高效产品、具技术差异化的产品、下游电站事业,将成为今年最值得关注的三项议题。
20GW:台币上兆产值
新日光董事长洪传献说明,20GW的太阳能需求可创造新台币1兆元以上的产值,每年可在台创造5万个以上的工作机会。但台湾土地有限,洪传献希望政府能鼓励采用高效产品,以提升土地利用率;这也将有助台湾业者在技术上持续精进。
昱晶能源总经理潘文辉表示,台湾在品质与技术方面一直拥有领先地位;面对中国大陆的挑战,台厂除了需分散市场出海口外,最重要的是维持技术领先与产品差异化,并透过产业转型的方式,发展更具盈利能力的事业。
新能源科技总经理林士源呼应潘文辉的说法,并进一步表示:“台湾应展开投入组件技术的研发,以生产适合台湾本地市场的组件产品。”这一方面能帮助台湾发展自有组件品牌、协助政府达成率能目标,更能提升台系组件在全球市场上的差异化与竞争力。
林士源举例,防台组件、可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组件都是可发展的面向。而可应用于交通设施、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乃至于与行动装置整合的多样化组件产品,都能有效运用台湾所累积的半导体与太阳能经验,创造出更具独特性的高竞争力产品。
下游电站蓄势待发
台湾过去因市场较小,不仅内需仅占总产能3%以内,意图往下游电站发展的业者也缺乏在地经验。20GW的目标除将刺激内需外,更将成为台湾业者累积开发电站经验值的“练兵场”,在EPC、融资、电站管理、法律规章等面向,协助有意发展下游事业的业者累积经验,在国内推动电厂“证券化”,并前进国际市场。
潘文辉表示,台湾太阳能产业已到了转型的关头;透过国内市场作为本地出海口,业者可练习建置大型电站,未来可以整合彼此的资源,到海外去打“大联盟”,抢攻全球市场。
林士源则强调储能系统的重要性,认为应开始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推动技术整合,让整体产业的竞争力更上一层楼。
竞争优势仍是技术领先
台湾太阳能产业最大的竞争隐忧是中国大陆业者。EnergyTrend于记者会上提问,台湾产业界若要跨出海外,在成本、产品等面向,该如何面对中国大陆及大产能与垂直整合厂商的成本竞争力?
林士源认为,除了利用政府政策的推动力道来累积电站建置经验外,研发“MIT”且应用广泛的太阳能品牌是当务之急,研发力道是台湾在市场上立足的一大关键。洪传献也同意,“技术差异性”将是台湾产业的命脉。
张秉衡则表示,太阳能市场上的技术竞争不易维持长期优势,需要注意的反而是来自欧美的革命性创新,可能会很快就使产业翻盘。此外,张秉衡认为,台湾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虽然挑战多多,但基于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国际经验,竞争力并不弱。
潘文辉在记者会上呼吁业者之间要有“分享”的观念,将彼此的强项整合起来,共同改善台湾太阳能产业各自埋头苦干的状况。他也表示,产业需摆脱越大越好的想法,找到值得发展的利基产品比产能更重要。
台湾产业较领先的太阳能电池端,目前已开始有次世代新技术竞争。但新技术也意味着较高的成本,如何掌握正确的技术趋势,就价格上说服消费者采用以扩大市场,将是台湾兢兢业业发展高效产品时需要绝对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