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能源互联网与售电这两个词捆绑在一起了,在价差盈利缩小的情况下,许多售电公司寄望于能源互联网作为新的盈利增长极,2018年的能源互联网关键词是什么呢?
2018年已经开始了,作为一个在4年前几乎同样的场景之下不知道出于什么直觉断然写下《2014——中国的能源互联网元年》的作者,回首过去四年能源互联网从籍籍无名的一个陌生概念到现在业内上下竞相论述引用的热搜词,忍不住再做一次预言式的论断:
过去,能源互联网关注的是哪里是入口;而现在,入口已不再重要。
我们曾经无比怀疑而后又果断坚信如下论断:
“能源互联网的入口是售电公司”
“配售一体公司是最好的售电公司保底模式”
“增量配网是撬动电改的楔子”
“储能已在风口”
过去的几年,虽然我们不断抱怨电改的实惠未获实质的体现,想象中摧枯拉朽似的崩塌式场景也并未出现,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两年从顶层设计者发出的各种文件的力度、广度、频度和深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我们所期盼和可以想象的范围。
我丝毫不敢忘记2014年在回国与发改委领导交流时对新能源发展和电改的谨慎:当时全国的光伏装机量只有区区5GW,人们还在疑惑电改后中国有没有人敢注册售电公司,电动汽车在中国陷入困境连国网和南网都退出市场了。
如果再让我穿越回2014年,一定不敢想象如今的近亿千瓦的光伏装机,超万家售电公司,以及很快就和滴滴捆绑在一起的国网电动车计划。
时过境迁,我们不得不再回顾一下当初我对能源互联网的定义:
能源互联网,Internet of Energy,无论是从字面上理解,还是由初衷去揣测,呈现的都是一种试图把各种能源形式组合成一个超级网络的大开大合。其苒蒻之下,似乎有把智能通信(ICT)、智能电网(SG)、智能交通(ST)等等众多智能与绿色概念一网打尽之意。
但是全世界都没有人可以想象到这三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发展对我们的影响,无数互联网公司宣称几亿人同时在线,任何信息可无需延迟指定推送,任何大数据可无需采样直接无死角全景分析,这些丝毫不夸大的技术呈现真的对各传统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人们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一样事物,能把汽车、家、单位、国家等这些人类存在的各种坐标系,或者手机、电视、空调、洗衣机这些人类生活必需品等不同维度的事物“一线相联“,去优化去组合去创新,更重要的是产生价值和利益。
那么在这个历史的档口,自然会有此问:谁可当此重任?
答案只有一个:We need power,除了电,我们别无选择。
毫无疑问,活色生香的售电公司们的出现持续支撑了人们对此的想象:入口的作用就是如此,一切尽在不言中,但一切也尽在此山中。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和今天的人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售电公司真的不赚钱。
没有移动支付,互联网公司也没有今天。售电公司真正的命门,不是无法赚钱,是根本看不到钱。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能源互联网能在资源如此聚集和重压的中国坚强的发展起来。售电不行,配售电好像会高级一点。第一批和第二批增量配网试点已经超过200家,相信2018年内就会每个地级市都有一个增量配网试点。但,无论是申报主体还是对接单位,电网公司都虎踞龙盘今胜昔,并且并不想让其他人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一点其实在20年前的电信改革和互联网跃进中同样出现过,市场呈现的最大魔力就是:注意力一直被吸引就一定会被转移,敌人会从另外一个山口跳出来。注意力一直被分散就一定会被击溃,敌人会不断化于无形地吞噬你。
所以这就是降龙十八掌第一式就叫亢龙有悔的原因:游戏已经开始,入口就已经不再重要,迟早有一天,有人会直捣黄龙。很多时候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选择回避或者不相信的原因其实不是恐惧或者害怕保守势力,也不是保守势力真的虎视眈眈炖着油锅等你。
而是:其实我们还没有找到方法。
可不是嘛:多能互补赚钱嘛?热电联动赚钱嘛?充电桩赚钱嘛?电能替代赚钱嘛?储能赚钱嘛?分布式燃气赚钱嘛?售电云赚钱嘛?智能运维赚钱嘛?电力交易赚钱嘛?需求侧赚钱嘛?现货市场赚钱嘛?
我们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困境,其实是因为简单的事情都已经让别人做了。
因此我们必须对2018做出合理的展望:能源互联网的入口已经不再重要,内容才是王道。在这一年,与其忙不迭去各地论坛分享,不如在家看电力市场。与其花各种精力找园区找示范找申报,不如……安静的练好内功,活到山花烂漫的那一天。
原文来源: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