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储能项目应用不断增多。7月18日,镇江电网储能电站工程正式并网投运,总功率10.1万千瓦,总容量20.2万千瓦时,至此,国内最大规模电网储能项目诞生。据测算,该储能电站每天用电高峰期间可提供电量40万千瓦时,满足17万居民生活用电。在用电低谷时当作用电负荷充满电力,在用电高峰时当作发电电源释放电力,有效填补电力缺口,最大限度地保障生产生活用电。同时,电能的大规模存储和快速释放功能,能够填补电网常规控制方法的盲区,实现电能灵活调节和精确控制,对打造高端电网、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有示范作用。
由于风电、光伏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的消纳难、弃风弃光高问题一直是限制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2018年上半年,虽然弃风弃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实际上却不容乐观。因此,储能被认为是一项有效解决弃风弃光必不可少的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网,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而且,随着风电、光伏在整个能源中的占比逐渐上升,储能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长。
然而,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储能领域的发展情况相比,目前我国储能在技术和应用方面还有待提升。对此,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表示,在技术方面,国内储能技术仍存在短板。国内储能电池主要以铅电池、锂电池为主,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而全球主流储能电池主要以钠硫电池为主,其技术水平较之国内要高出很多。在应用方面,俞振华认为,储能应用是最核心、最能影响产业格局变化的因素。如果没有应用,储能产业就无法进行技术对比和产业政策的制定,而目前国内相关方面的应用还比较缺乏,处在试验阶段。
目前,整个市场对于储能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在我国虽然尚未进入大规模爆发阶段,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活力的激发,特别是去年以来伴随着分布式光伏的跃进,我国储能市场增长很快,在用户侧应用发展尤为迅速。
储能技术有待提升
储能技术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电池储能三大类,以及发电及辅助服务、可再生能源并网、用户侧、电力输配、电动汽车五大类应用领域。从各项技术应用分布情况来看,锂离子电池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应用,钠硫电池在电力输配、可再生能源并网中应用比例最大,飞轮储能在辅助服务(调频)中具有一定应用优势,液流电池主要应用于可再生能源领域(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微网),铅蓄电池在分布式微网中应用占比较大。
我国电化学储能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现有的市场化的电力定价方式及交易体系下,其价值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收益,成为制约我国储能产业特别是电化学储能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应在更多可再生发电项目中规划配置电化学储能系统,提高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
虽然我国储能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各种储能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一些高性能的储能电池还将不断涌现。
储能成本必须降低
有专家指出,“我们确实需要储能,但是在技术路线与电池成本方面上,目前来看市场上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储能成本过高,将会制约产业爆发式增长,阻碍产业规模化发展。
储能作为新能源发展和电动汽车的关键环节,其市场空间巨大,将改变整个世界的能源格局。然而要实现储能商业化还必须降低成本,只有确保储能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才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
市场机制要进一步健全
储能在新能源发电、辅助服务、微电网、用户侧以及能源互联网等各个领域中应用潜力大,这是普遍被认可的,但积极性不高,推广困难。若要打破这种局面,还需进一步健全储能的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让储能的价值真正显现出来。另外,当前我国储能多重价值收益尚不明晰,需要厘清储能在发、输、配、用各个环节的应用价值,需要通过开放的电力市场和灵活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去体现储能的商业化价值。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五部委在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储能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网,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
根据当前我国储能发展情况,一要把某些创新示范项目投入到实际应用中,真正为带动产业发展做出示范;二应围绕示范项目将产业机制和市场环境建立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指导储能技术改进的良好环境,基于配套设施开展的相关服务也能及时展开。最后要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前沿技术。
在以风、光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储能的作用非常大。风电、光伏特别是分布式光伏的快速发展,为储能市场开辟了光明的前景。储能有效解决了制约风光健康发展的弃风、弃光难题。二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因而使储能成为新能源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
来源:国能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