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光伏产业链制造环节扩产忙,隆基股份、晶澳太阳能科技等一线企业先后宣布扩产计划。在组件等核心部件产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光伏辅材产业也掀起扩产潮,竞争加剧。
6月15日,光伏玻璃龙头企业福莱特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总额不超过20亿元资金,其中14亿元用于投资年产75万吨的光伏组件盖板玻璃二期项目,剩余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已经是近两年来,福莱特第3次宣布扩产。
除福莱特外,信义光能、南玻A也先后宣布扩产。据南玻A发布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0.28亿元,其中31.5亿元用于太阳能装备用轻质高透面板制造基地项目,8.7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其中,项目包括建设4条熔化能力为1200吨/日的光伏窑及配套深加工生产线,用于生产光伏玻璃。
在2018年“5·31”政策发布后,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空间较为稳定,而光伏玻璃一线企业却不断宣布扩产计划。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扩产是看好今年及未来市场发展空间。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此前预测数据,2020年,仅2019年结转的光伏发电项目规模指标就超过36吉瓦,保守预期有超过18吉瓦的项目落地。同时,考虑到今年新增的户用光伏项目,以及光伏竞价和平价项目,预计2020年国内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或将超过40吉瓦。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新增装机规模产生影响,但在最新预测中,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称国内仍可保持35—40吉瓦的装机规模。
从今年一季度报来看,在光伏发电项目的带动下,光伏玻璃市场需求维持高位,一线光伏玻璃企业业绩可观。1—3月,南玻A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3%。同期,中航三鑫盈利670万元,而去年同期则亏损千万元。企业在季报中表示,盈利增长是光伏玻璃价格高于去年同期,以及产销量同比上涨所致。
然而,在一线光伏玻璃企业大幅扩产的背景下,今明两年大规模产能的释放是否会引起低价竞争?
福莱特认为,自“5·31”政策发布以来,光伏产业竞争就不断加剧。光伏玻璃行业的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于规模化,单炉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日熔量1000吨的窑炉生产的玻璃产品成本较日熔量650吨的玻璃产品成本低10%—20%。因此,企业只有持续规模化经营才能有效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南玻A则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光伏玻璃市场供给量确实略高于市场需求量,但结合光伏行业增长与已公告在建项目情况,预计2021年光伏玻璃市场将逐渐进入供需紧平衡状态,2022年开始供应将逐渐紧缺,到2023年,光伏玻璃供需缺口量将达到近5000吨/日。
在光伏玻璃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一线企业加速扩产成为必然。国金证券指出,由于光伏组件成本持续下滑,预计今年双玻组件价格有可能和单玻组件趋同,这将进一步拉升双玻组件市场占有率,光伏玻璃市场需求将提升。而一线厂商扩厂有助于保障市场充足供应。
另有研究机构表示,光伏玻璃产业本就是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在一线厂商不断扩产的背景下,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这将加速二线或落后企业淘汰,同时抑制新参与者的进入。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