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环节的景气度出现分化,电池片、逆变器、光伏辅材企业的净利润增速突出。
第三季度,国内光伏行业新增装机量环比出现小幅下滑。
国家能源局10月3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约18.70GW.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结合此前公布数据测算,今年第一到第三季度,国内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分别约3.95GW、7.57GW、7.18GW。环比之下,第三季度国内光伏市场装机需求有所减弱。
国内光伏行业第三季度迎来了一场席卷整个产业链的涨价潮。从7月份开始的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片,到随后的光伏玻璃、EVA胶膜等辅材,材料端的价格上涨,使得产业链中下游的组件、电站投资遇到成本压力,进而影响到部分光伏项目的最终落地。而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季度为产业旺季,光伏玻璃一片难求的现状难改。
事实上,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光伏企业第三季度业绩由此值得“玩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50家A股光伏公司Q3(第三季度)财报发现:一方面,光伏行业景气度持续恢复,产业整体盈利能力持续回升;另一方面,在涨价潮的背景下,各环节的景气度出现分化,电池片、逆变器、光伏辅材企业的净利润增速突出。
50家A股光伏公司Q3(第三季度)业绩
哪个环节的Q3业绩唱“主角”?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统计,第三季度,A股51家光伏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为1082.65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39亿元。与第二季度相比,光伏产业链景气度持续回升的结论毋庸置疑——51家光伏公司总营收环比增长5.5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环比大增35.46%。
前述数据表明,国内光伏产业的盈利能力明显回升。但实际上,第三季度却有18家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环比出现下滑,这一数据超过第二季度(第二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环比下滑的公司数量为11家)。
那么,导致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发现,其核心因素指向光伏产业链涨价现象。
今年7月份起,从上游多晶硅料到中游硅片、电池片,再到光伏玻璃、胶膜先后出现较为“疯狂”的涨价潮。最新的产业链情况显示,随着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所公示的11月份硅片、电池片价格维持不变,光伏产业链中游环节涨价势头停滞;多晶硅料价格则稳中有跌,但仍维持高位;而光伏玻璃等辅材接棒成为涨价主力,其中光伏玻璃11月的价格有可能再次出现大幅上调。
涨价潮下,拥有光伏材料业务的企业第三季度几乎量价齐升,净利润普涨。
首先是电池企业,爱旭股份、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业绩亮眼。财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爱旭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5.61亿元、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73%、265.15%,环比分别增长37.58%、318.88%;通威股份则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29.40亿元、23.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3%、193.07%,环比分别增长18.56%、248.67%。两家电池片龙头企业在第三季度均出现产销规模大增的情况,叠加电池片价格在第三季度一度有所调涨,带动净利润大幅增长。
此外,结合两家公司电池片业务的销售情况,大尺寸电池片销售占比正在提升。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龙头企业正在致力于大尺寸电池片产能的持续提升,并优化成本结构,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其次是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锦浪科技、上能电气等头部企业净利润大增。财务数据显示,阳光电源作为目前逆变器市场份额优势显著的企业,今年第三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67亿元、7.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50%、237.79%,环比分别增长-2.52%、161.39%。另一家逆变器公司上能电气,第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环比增幅超过118%。两家公司的相同点在于,尽管疫情导致海外逆变器市场在第二季度受到冲击,但国内市场的快速复苏已经海外市场在第三季度逐步明朗,逆变器出货量大幅提升。
再者是光伏辅材企业,以光伏玻璃、胶膜为代表,第三季度业绩持续增长。财务数据显示,光伏玻璃企业福莱特、南玻A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同比、环比均实现上升。其中,光伏玻璃龙头企业福莱特第三季度的毛利率达到42.69%,已经创下上市以来单季度毛利率新高。光伏玻璃近期以来价格持续高涨,带动光伏玻璃企业迎来史上最好“盈利季”。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光伏玻璃正处在十一月份的价格商议期,3.2mm镀膜玻璃和2.0mm镀膜玻璃价格预期报价分别为最高48元/平方米、35元/平方米,涨幅惊人。
EVA胶膜龙头企业福斯特,第三季度也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0.93亿元、4.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84%、113.60%,环比分别增长12.09%、37.75%。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第三季度,福斯特胶膜、背板销量持续增长,第三季度毛利率达到29.71%,创下近年来新高。
新一轮涨价潮下组件企业何去何从?
三季度受困于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片等光伏材料,四季度受困于光伏玻璃、胶膜等光伏辅料,组件企业近些年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煎熬”。
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组件企业报告期内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
与第二季度相比,天合光能在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3.81亿元、环比增长4.8%的情况下,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为3.39亿元,环比下降0.40%。另一家国内组件一线厂商协鑫集成第三季度则实现营业收入13.51亿元,环比下滑24.6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0.65亿元,亏损幅度环比稍有扩大。隆基股份第三季度的业绩也受组件业务影响,遭遇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环比减少的情况。这其中,民生证券对隆基股份第三季度的业绩分析认为,该公司组件业务短期盈利承压,但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材料接连涨价仍持组件企业目前最大的困难。”前述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组件企业可以通过涨价来向下传导来自成本端的涨价压力,但其溢价有限,与此同时近期光伏玻璃的大幅上涨,将会进一步挤压组件厂商的利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实际上,随着光伏行业进入第四季度,竞价项目的抢装落地和海外市场需求的回升,导致组件进入需求的高峰期。然而,来自光伏玻璃、EVA胶膜等辅材的缺失,导致很多组件厂商遭遇出货问题。
目前,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占总产量近七成。但相较于硅料、硅片、电池片环节而言,目前组件环节的集中度相对分散,龙头企业市场份额竞争激烈。但这一格局使得组件环节更容易受制于上游硅料、硅片的价格压力。单纯的组件厂商更容易成为涨价的压迫者。而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境,不少组件企业增长构筑自身的垂直一体化。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产业链价格上涨,使得组件企业需酌情考虑未来战略,从追求市占率到适度提高自身的垂直一体化。
记者注意到,组件厂商晶澳科技第三季度的业绩,或能佐证垂直一体化趋势之于组件厂商的重要性。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8.11亿元、5.90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99%、95.12%。
不过,垂直一体化并非一日之功。现阶段,不少组件厂商首先要考虑的还是组件材料的稳定供应。11月2日晚间,天合光能发布重大采购公告:公司与无锡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签订单晶硅片长单采购合同——拟在2021年至2025年采购总量不少于20GW的单晶硅片(210尺寸),总计金额超过100亿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