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关于隆基股份(601012.SH)和中环股份(002129.SZ)的争论已久,有从产品角度比较182、166和210的;有从财务利润角度比较的,不一而足。
而在产品和财务等表征之下,是两种制造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分野带来的必然结果。
回到隆基,在我看来,隆基是近40年中国制造的典型与极致,目前为止在商业和资本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且看今年数据:
上表是20年半年报的数据,隆基的利润表征是惊人的,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表中没列,可通过净利润/净资产得到)均远远超出同行业公司。
学过财务的都知道,超常规的经营数据往往值得玩味和警惕,是窥视公司“独门绝技“”的线索和路径。
那么,超额利润来源于何处?
隆基所处的光伏行业是竞争激烈且产品相对标准化的,不论是组件、电池还是硅片,一线厂商产品的单瓦售价都几乎趋同,所谓品牌溢价几乎不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反推,超额利润不是来源于高溢价的产品而是极致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有两类路径:
一、高到碾压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单位生产效率高出同行业一大截,例如单瓦能耗、单瓦人工、单位时间的产出、单瓦含硅量(例如薄片)等。
在隆基最赚钱的硅片环节,单瓦能耗和单位时间拉晶量核心来源于拉晶设备,我们观察连城数控和晶盛机电的经营数据很难得出连城的设备比市场同类产品效率和能耗指标有碾压性优势的结论。
单瓦人工方面比较隆基和中环的营收、工人数量指标你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被碾压的居然是隆基;含硅指标方面中环在薄片化是比隆基走的更远也无法佐证隆基的单瓦含硅指标碾压同行的结论。
其他诸如专利数量方面的指标雪球已经有充分讨论,结论也无法佐证隆基在研发方面带来了超高的劳动生产率。
电池和组件环节就不赘述了,爱旭、通威、晶科都有不弱于隆基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因此,我们无法通过现有的观察得出隆基是通过生产力水平碾压来获取超额收益的结论(当然,也欢迎提供更详细的数据),也就是说隆基在制造环节并没有比其他家优秀那么多的地方。
二、第二类成本控制的路径,我想就是上文所述的“政策套利”模式(也就是所谓轻资产模式),通过政府代建厂房再低价租赁、协议电价、低成本劳工等方式将成本移出报表全社会消纳,从而实现报表高利润。
注意,此处没有道德批判,政策套利是中国区域竞争和作为后发经济体参与全球竞争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企业选择这种道路完全符合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是中国制造发展模式的过去和现在,在中国产业发展史上有其历史地位。
文章来源:戒酒挂嘴边@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