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刚起步,暂未形成竞争格局,产业快速发展亟需国家政策、并网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支持。
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日前在深圳召开,会议期间发布的《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累计装机可达11.5GW,全球工商业储能累计市场规模将在190亿元-240亿元之间,其中中国和美国的装机量占比将超过全球的50%。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刚起步,暂未形成竞争格局,产业快速发展亟需国家政策、并网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支持。
起步阶段未出现“大玩家”
《白皮书》显示,今年1-6月,中国用户侧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约138MW,主要是工商业储能。今年底,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0MW-400MW。按照工商业储能系统成本约1.2元/Wh-1.5元/Wh、储能时长约2.5小时估算,2025年我国工商业储能累计市场规模约为65亿元-80亿元。
“目前,我国工商业储能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我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占新型储能装机的8.8%,而新增工商业储能装机占新型储能新增装机的4.4%。“对比两个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工商业储能占比较低,产业发展有待破局。”
峰和资本总经理周博睿也认为,我国工商业储能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以跨界者居多,而且初创企业鱼龙混杂,不乏图短期效益者。“不容忽视的是,工商业储能下游高度分散、充分市场化,目前暂未出现以工商业储能为主业的‘大玩家’。未来,工商业储能领域的集成度将越来越高,产品具有根据场景定义的特点,所以在研发认知上,需要企业能捕捉用户需求变化并有效制定研发节奏。”
“虽然国内工商业储能刚起步,但我们非常看好这块市场。”大秦数能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专家李政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工商业储能应用场景在逐步丰富,市场也更需要差异化、多元化的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大秦数能提前布局,针对国内市场成立专门的工商业储能部门。公司近期刚完成数十亿元的B轮及C轮融资,未来会加大储能新技术、新方案的研发投入,加快工商业储能产品线和生态产品线的扩充速度。”
标准缺失等产业短板凸显
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未来3-5年,工商业储能将成为主流。《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我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占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4.5%,按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约70GW估计,2025年我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为3.2GW。
刘勇表示,在储能规模方面,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规模较大,业内俗称“大储”;工商业储能规模中等,俗称“中储”;户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规模较小,俗称“小储”。尽管工商业储能与户用储能同属用户侧,但从全球范围看,2022年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为4.2GW,而户用储能装机总量为17.6GW,二者比例约为1:4。“工商业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应用规模均滞后于户用储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在工商业储能方面,我国与欧美国家一样,未形成独立的标准体系。”刘勇直言,目前工商业储能方面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均不够细化,电池、变流器等关键部件的标准仍沿用普通储能电站标准,导致目前行业内产品相互独立,彼此兼容性较差。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除了行业标准缺失,工商业储能循环次数不高也是一大挑战。目前,工商业储能每天调度两次的项目较少,大多数储能电站的调度频率在1-1.5次之间,甚至部分项目的调度频率低于每天1次。循环次数直接影响其经济性,进而影响企业配置工商业储能项目的积极性。
另外,国内大部分工商业储能项目仍停留在自储自用模式,主要依靠峰谷价差和政府补贴获取经济效益,未能根据电力市场交易最新政策有效拓展盈利方式。例如,目前大部分工商业储能未能有效结合虚拟电厂,参与电网需求侧响应、辅助服务等。同时,未有效参与到周边产业园区内部的综合能源管理、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无法充分发挥储能系统的更大能效。
探索多种商业模式是方向
如何解决工商业储能发展面临的挑战?刘勇建议,首先要不断完善工商业储能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政策基础;其次,国内工商业储能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鉴于产业仍处发展前期,目前市场上各工商业储能企业根据不同场景推出型号众多、性能参数各异的储能产品或模块,未来可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保障各细分产品高安全、高品质的标准体系,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兼容性。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主要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仅能从业主处分配10%-20%的收益,导致其参与储能项目的积极性不足。在现有区域峰谷价差、补贴政策逐步明确的情况下,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用电特性、结合虚拟电厂运营情況、协调周边产业园区等综合因素,使工商业储能系统能有效参与需求侧响应、辅助服务等电力交易活动,探索完善各方收益的商业模式,是工商业储能产业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精控能源储能事业部副总经理穆建春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工商业储能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优质产品解决方案为核心,打造投资方、融资方、储能企业、工商业用户一体化的生态圈。“在生态圈中,各方相互协调配套,形成一个相当于扩散的客户群体,但同时也增加了项目的成功性、盈利性。生态圈不断壮大,各方共同努力,储能市场才能有新的增长点。”
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