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降本刚刚开始,还有巨大的空间。”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在11月20日举行的2023中创新航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
今年1-10月,中创新航持续稳居国内动力电池装车第三名,其中9月达到全球第四。刘静瑜在会上表示,公司未来目标是装机量全球前三,将持续通过创新驱动,追求极致性能与极致成本。
目标全球前三,目前稳居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第三名
装车120余万辆,覆盖全国328个城市,累计碳减排超600多万吨……一组数据展示中创新航动力电池产品当前应用范围。
过去5年间,中创新航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一匹“黑马”,市场占有率从2%跃至超过10%,目前稳居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第三名。从目前的全球第四、第五,到目标全球第三,增长空间何在?中创新航高级副总裁谢秋认为,这一方面来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带来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公司会重点开拓国际业务。
今年以来,中创新航国际客户数量及销售额同比均实现倍数增长,葡萄牙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更多国际客户及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国际化一直是我们的既定战略。”中创新航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戴颖说,公司对国际化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业务上,还包括资本运营方面。
去年,中创新航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其在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据悉,公司后续还有在其他交易所上市计划。在11月20日的大会上,中创新航境外首发银团贷款也落地签约。
对创新和技术的追求则是中创新航保持产品领先的支撑。刘静瑜说:“智能网联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远好过燃油车,但用户在补能、安全、低温场景应用、电池寿命等方面仍有焦虑,这些是动力电池企业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创新航持续布局新技术、新产品,即将在明年四季度落地大圆柱电池,并将具备量产充电10分钟续航500公里产品的能力。
此外,“油电同价”下,动力电池成本问题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刘静瑜直言,行业降本才刚刚开始,在技术创新驱动下,降本空间巨大。“例如在所有的中间环节全部实现智能化,就能降低很大成本。我们愿意携手供应链与产业链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
发力储能业务,优质产能始终是稀缺的
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对于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存在担忧。中创新航高级副总裁王小强则认为,优质产能始终是稀缺的。“如果没有阶段性过程,行业优胜劣汰就无法体现。”
在动力电池之外,中创新航储能业务也在今年发力明显。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公司储能出货量约2GWh,2023年上半年储能电池收入继续高增。公司聚焦各类重点技术突破,产品性能不断提升。
“2021年,我们就提出将储能作为‘双驱动’战略,目前公司储能产能充足,其中成都基地以储能为主,武汉、江门基地也都有产线。”王小强说。
据介绍,在储能领域,中创新航已拥有十五年的储能技术积累与市场运营经验,实现了规模电力/工商业储能、小型工商业、家庭户用等全场景应用。目前,公司储能项目总装机容量行业领先,形成了动力与储能双驱动的产品战略布局。公司交付的储能产品广泛应用并长期稳定运行于近海岛屿、偏远高原、高寒低压等多种场景。
公司重点布局新能源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储能市场,与风电、光伏、国家电网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在此过程中,公司参与了22项国家示范性项目,包括2010年的南方电网深圳宝清储能电站,为首个兆瓦级站房式储能项目;2011年的国家电网张北示范性项目,是世界规模最大新能源综合利用平台;2012年的龙源西藏阿里微网光储发电项目,是首个、唯一高海拔微网储能项目;2019年的国家电网江苏二期昆山电站220MWh项目及最近参与的华润阿拉善乌拉特风储项目等。
尽管储能电池是建立在动力电池基础之上,但在王小强看来,中创新航能做好储能电池是因为具备更多技术。例如,储能电池的电化学系统、材料创新、结构与动力电池并不完全相同,在热量管理、循环寿命上更加复杂,因此需要更多的积累。“我们更愿意当长期主义者,持续进行研发投入。”
来源:中创新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