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能产业界,海外厂商要能打入日本市场并不容易,特别是对于讲究服务和在地需求的下游系统更是如此。但台厂BIG SUN带着追日系统iPV Tracker做到了。今年冬天,更有一座测试性案厂的发电量比固定式系统多出了44%,压倒性的发电优势吸引了大客户的注意。
BIG SUN今年改在PV SYSTEM系统施工展中展出,四周不少摊位以系统支架为主要的展示内容,使伞状的iPV Tracker在展场中显得相当特殊,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设定为“避雪模式”的iPV Tracker大约每分钟都会运作一次,且面板倾斜角度相当大,足以让面板上堆积的雪自动滑落,也能推开周遭的积雪,保障系统日间的发电安全。
BIG SUN在日本的合作伙伴——均旺科技集团执行董事中村诚表示,公司为进行测试,在日本设置了一处电站,利用同样的组件、同样的逆变器、在同样的地方,同时采用固定式与iPV Tracker两种支架。自2016年12月1日到2017年2月28日的三个月冬季期间,iPV Tracker的发电量较同时展开测试的固定式系统多出了44.01%之多;若仅比较今年1月1日到2月28日的两个月期间,多出的发电量还来到48%。
“这只是在冬天,如果是在夏天,效果还会更明显。”率领BIG SUN、成功发明iPV Tracker至今五年的董事长罗家庆解释,iPV Tracker的发电增益效果在夏天更加显著,因此期待均旺科技的同地测试案厂在夏天的测试结果还能比冬期更亮眼。
除此之外,也因为“避雪模式”的设计,iPV Tracker若装置在北海道等豪雪地区,冬期发电量甚至可较会被雪复盖住的固定式系统多出100%以上。
发明五年,四大突破
距离罗家庆发明iPV Tracker至今届满五年,EnergyTrend问到,这五年间有什么指标性的事件?罗家庆立即表示,iPV Tracker在结构上有了两项大突破。
他说:“第一项是设计结构上的突破。最早的iPV Tracker只能搭配特定的组件,现在已经能相容各种组件,不再受限于特定的组件生产商。第二项则是基座设计的突破,改良后的基座可与目前业界常用的各种施工工法相容,因此iPV Tracker的设置不太会受地形限制。”
EnergyTrend观察到,今年的PV SYSTEM系统施工展有不少因应不同地形而推出的支架。罗家庆表示,iPV Tracker可搭配打桩、螺旋桩、水泥等多种业界常见的地基结构,因此不管是广大的平原、屋顶,或者山坡地等,都有很高的施工弹性。
在面板与施工方面的弹性,加上稳定又高效的发电表现,iPV Tracker赢得了不少案厂合作机会。而在迈入国际的过程中,BIG SUN在iPV Tracker方面的第三项突破在于,系统设置将逐步改用无线设计,如此一来就可大幅降低O&M的成本。
第四项突破也随之而来。起初,iPV Tracker以kW级合作为主,现在已经有不少MW级的订单。位于日本赤城山的5MW案厂将于今年年中落成,将代表iPV Tracker进军日本市场的一大指标案例。
而对于日本市场的变化,罗家庆也并不忧心。他说:“虽然日本市场的需求在萎缩,但在日本曾经发展过的技术会向外扩散。我们在日本的成功,也将成为‘日本经验’,一起扩散出去。”